全链条车货协同:融入大数据的充电体系,有什么用?
车货匹配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数字化平台为支撑,打造“人-货-车”等要素的网络协同。具体来看,在车货匹配平台的支持下,车货协同正在逐步落地,从信息端和供给端为货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突破。
在信息端,数字化平台促进货运行业打破信息壁垒,推动资源集约化。传统货运存在沟通渠道单一、运输效率低下、价格不透明等痛点,车货匹配平台中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物流大数据场景,通过去中心化和多方共创的方式,提供高效、便捷、透明共享以及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服务。
为货主提供多元的沟通渠道和高度透明的价格体系,为车主提供车辆有效运行时间和资产服务。同时,数字化的交流平台可以为车货双方提供完整的数据链条与证据链条,保证车货平安。
车货匹配平台实现了货运、运力和人力三大资源之间的全面整合,通过去中介化推动资源集约化,提高货运车辆利用率,实现了货运行业的降本增效。企业可以实现货源与运力在跨地域、跨时间上的平衡。通过车货匹配平台整合货源车源信息,为货物快速准确地匹配有效运力,可将平均等货时间缩短至0.38天,为车主、货主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货运供应链的可追溯,优化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并有效地提高了行业协作。
在供给端,数字化平台解决了行业中长期存在的公路货运的空驶、空置、空载(简称“三空”)等问题,线路优化助推节能减排。车货协同平台不仅能够实现人、车、货之间的协同,也能体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同,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与我国“双碳”目标相契合。据统计,在传统货运模式下,公路货运的“三空”情况会造成大量毫无效益的尾气排放,运力路线的不当选择不仅影响各个产业的流通效率与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车货协同平台依托覆盖全国的公路网络规模和司机集聚等优势,利用大数据算法提升匹配效率,有效减少了数千万吨公路货运的碳排放量。案例表明,通过车货协同平台,找货距离可缩短50%,实载率可提高45%,减少约11吨碳排放量,相当于一年节省了4 400升柴油,约合人民币2.6万元;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还应用于物流行业的诸多方面,如优化路线、运力调度和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等,实现动态决策和资源分配。
早在2018年,车货协同平台就通过数字化技术多角度地为承运商提供最佳的运力往返路线,节省的燃油排放量达到1 000多亿,换算为碳排放可达7 000多万吨。以满帮平台为例,通过为卡车司机提供有效的回程货源和多个货源点之间的网络路线规划,2020年共减少碳排放1 168万吨。通过降低车辆在装卸货点之间车厢利用不足造成的空置率,2020年共减少碳排放170万吨。该平台将通过整合大量个体货车司机,实现货运物流市场的集群式减碳。
未来,全链条化是持续推进车货协同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横向延伸,将物流、货运与企业产、销、库存完全对应、连接起来,构建一个智慧供应链生态共享平台,实现全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继续加强车货协同的智能化水平,比如硬件智能化,通过无人车、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各类智能硬件,完成运输、仓储、配送等全环节自动化作业,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还有软件智能化,引入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构建数字世界,推动供应链全要素的物联网化,实现全程可视与信息集成共享,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水平。
在充电环节,通过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数字技术,可以将充电桩作为数据接口,实现“车—桩—电网—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智能充电网络模式。动态监测、滚动更新公路沿线充电设施信息,能够有效解决充电桩分散广泛、供电容量有限和缺少人工管理的痛点,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与高效的服务。
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引入充电桩,将提升市场运营能力,助力建设智慧城市。充电资源调配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随着上百万充电设施的建成和更多新能源汽车的接入成为必然。充电设施运营商可以通过采集终端数据,深度分析车辆和用户画像,为商圈建设、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及电子交付等行业提供数据咨询服务。地方政府通过云端管理的加强和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不仅能提升充电设施的协调分配能力,也能为城市规划、民生服务和基础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
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充电桩,实现无人化操作,协助调节用电峰谷波动。根据电动汽车的实际电力需求,充电设施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和无人调度等技术,实现无人化操作功能,例如自动识别、自动匹配充电、智能云端管理等。引导车主在负荷低谷充电,帮助电网调峰调频,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未来,推动充电桩和换电站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可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时代下对补能的数量和效率需求。